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课堂实录 >> 三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丑 小 鸭 》实录及评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丑 小 鸭 》实录及评析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2日  字体:

  

P>《饮湖上初晴后雨》、《 丑 小 鸭 》实录及评析
   执教 刘 芳 评析 朱明银
   [案例]
   师:同学们,宋代有三位鼎鼎有名的文学家,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知道。他们是苏轼,苏询,苏辙三父子。
   师:三父子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请大家把全诗轻声一遍,看看能不能大体了这首古诗写了什么。
   学生字读后汇报。
   生:这首诗好像写的是西湖的景色。
   生:这首古诗描绘西湖的美景。
   师:你们都说得很对,这首古诗写的就是杭州西湖的景色。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我们一起来朗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时,把“饮”、“晴”读成了前鼻韵,纠正了两次。
   师:谁能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生:苏东坡在西湖上饮酒,遇上了先晴天后下雨的天气。
   生:苏轼乘着游船在湖上饮酒,看到西湖由晴天转雨天的景色。
   师:我觉得他们的理解符合诗题的原意,同学们有别的想法吗?
   无人发言。
   师: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解说在语句上跟原文有啥不同。
   学生思考,议论。
   生:他们的解说把词的顺序调换了,“饮湖上”调换曾成“在湖上饮酒”。
   生:他们补充一些词语,“遇上”、“看见”等,都是他们增加的。
   生:他们还把一些今天不常说的词语换成了常用的词语,“初”换成了“先”。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阅读古诗有些方法,刚才大家总结出来的“调”、“补”、“换”,就是最基本的方法。
   师:诗题告诉我们古诗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现在请大家再小声地读四行诗句,注意读准字音,看看那些诗行写晴天景色,哪些诗行写雨天景色。
   学生自由阅读。
   生:第一行写晴天景色,第二行写雨天景色。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行有个“晴”字,第二行有个“雨”字。
   师:你读书真仔细。
   师:请同学细读这两行诗,有不懂的词语,可以看注释,也可以翻字典、辞书,读完后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谈谈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生:晴天的西湖波光闪动,很美,正适合人们游玩欣赏;雨天的西湖山色迷蒙,也很奇妙。
   师:能给大家说说 “潋滟”、“方”、“空蒙”、“亦”的意思吗?
   生:“潋滟”就是“波光粼粼,非常耀眼”;“方”是“正好”的意思。“空蒙”就是“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亦”是“也”的意思。
   师:你能像刚才这样,先着重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然后再解说诗句吗?试试看。
   生:“潋滟”,“波光粼粼,非常耀眼;“方”,正好;“空蒙”,时隐时现,朦朦胧胧;“亦”,也。晴天的西湖波光闪动,水面上仿佛撒下了碎金子,真美,正适合人们游玩欣赏;雨天的西湖山色迷蒙,像隔着一层纱,缥缥缈缈的看不清楚,这也很奇妙。
   师:多美的西湖,要是你也像诗人一样在湖上荡舟游玩,你还可能看见写什么?
   生: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嬉戏。
   生:一只只游船在水面瓢荡。
   生:湖岸上,杨柳甩着长发,鸟儿在轻声歌唱。
   生:雾气蒙蒙的山上,高高的白塔时隐时现。
   生:庙里的钟声不时传到湖上,仿佛来自天外。
   师:真是杭州城外西湖美,午后钟声到游船。
   生:哈哈哈。
   师:苏东坡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两幅明显不同但又同样美妙迷人的图画,再加上同学们的想象,西湖景色就显得更加多姿多彩了。西湖有如此奇妙的景色,身临其境的东坡自然是满心喜悦,我们面对这样的美景,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当然也很喜悦很兴奋了。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朗读这两行诗,尽可能地把你的喜悦、兴奋之情表达出来。先自己小声读,然后同桌互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汲取对方的长处。
   学生自读后同桌互读,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
   师: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头脑里展现一幅画面。读古诗要读出韵律美,要注意节奏和韵脚。
   学生再读后齐读。
   师:苏东坡前两行诗把一个美丽的西湖写得形态兼备,富有灵气,富有活力,那后两行诗又描写怎样的一个西湖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这两行,读完后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读。
   生:后两行诗,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欲,想;西子,西湖;宜,合适。诗句的意思是,我真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因为她无论是雨天着淡妆,还是晴天化浓妆,都很合适,都很美。
   师:你在“淡妆浓抹”之前加了“雨天”和“晴天”。为什么要加?
   生:西湖在雨天颜色单调,才能说淡妆;晴天阳光灿烂,才能讲浓妆。
   师:你的思考很严密,这一层意思连老师也没有想到。
   生:加上这两个词,更能让人看出后两行诗和前两行诗,还有诗题,都有紧密的联系。
   师:啊,你的发言真有见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坡的诗,不仅画面美,词句奇,结构也很巧妙,全诗以“晴”和“雨”为线索,描绘景色,抒发情感,构成题文照应,前后照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即使在使用比喻时,也不忘紧扣主线。
   师:不过,老师有一点总想不明白,想求教大家: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请大家在小组内议论一下。
   学生议论。
   生:因为西湖和西施都很美。
   生:西施是一种天生的美,不管淡妆也好,浓妆也好,都很美。西湖是自然美,晴天,光彩照人,很迷人;雨天,清纯秀丽,也很可爱。西湖和西施非常相似,所以把西湖比作西施。
   师:还有别的说法吗?
   生:西施是浙江人,又是名人和美人,西湖也在浙江,是美景和名胜,用本土的名人美女比喻本地的美景名胜,二者相——
   师: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真是奇思妙喻,不愧为千古名句。
   生:用西施比西湖,这是苏东坡的故乡情结。
   师:故乡情结?请说得详细些。
   生: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有名人、名胜感到骄傲。
   师:可苏东坡不是杭州人呀。
   生:别急嘛。苏东坡不是杭州人,可因为对王安石的变法有意见,就被朝廷贬出京城,先贬到湖北的黄州,然后贬到浙江的杭州。他在杭州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第二故乡有西施这样的美女名人,西湖这样的美景名胜而骄傲自豪,所以写诗时就把二者合起来构成比喻,既抒发了的情感,又宣传了西湖,宣传了杭州,宣传了浙江,真是一箭双雕。
   师:苏东坡不仅会写诗,还能做广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真是绝妙的广告词,千百年来,不知吸引了多少人到杭州西湖游玩!我们眉山有名胜瓦屋山,也有名人苏东坡,我们能将二者联系起来也来一句广告词吗?
   学生思索片刻。
   生:欲把瓦屋比东坡,红妆素裹总相宜。
   师:“红妆素裹”怎么说?
   生:春天和夏天瓦屋开满了红杜鹃,这是红妆;秋天和冬天,瓦屋满山苍翠,就是素裹。
   师:可惜苏东坡不是美女而是帅哥,着红妆怕不太相宜吧。
   生:东坡把酒吟瓦屋,红妆素裹总妖娆。
   师:这下好了,把东坡和瓦屋的特点都凸现出来,有创意。
   师: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已经进入了读诗的第二种境界。读出了诗外之意。祝贺你们。让我们像苏东坡一样,带着自豪喜悦之情一起来朗读这两行诗吧。
   师生齐读。
   师:《饮湖上初晴雨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传诵几百年,影响很大。同学们,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或想法没有?要是有就说来听听。
   生:这首诗前两行直接描写西湖的景色,后两行用比喻手法,间接表现西湖景色的美丽与迷人,鲜明地突出了西湖的特点,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师:白描与含蓄组合,景物与情感交融,铸就古诗的辉煌。随着这首诗的四处传诵,西湖便成了闻名遐尔的旅游胜地。让我们苏像东坡一样,带着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再读这首古诗,熟读成诵,把它永远记在心里。
   学生读背。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诗文的阅读自然应该采用这种方式,那么,古诗的阅读能否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呢?《饮湖上初晴雨后》的教学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
   我们清楚地看到,从诗题的解析到诗句的解读,从词语的解释到诗意的理解,从写诗的背景到读诗方法的概括总结,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讲得很少,提问也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交流,想象和拓展,给人的感觉是,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几乎找不到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痕迹。
   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者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读懂了古诗,而且引导他们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阅读古诗就顺畅轻松,就能深刻理解诗歌营造的意境,就能真切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就能饶有兴趣地欣赏诗文的生动和优美,就能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思维的骏马。更重要的是,拥有方法,不仅能学好这首古诗,还能学好更多的古诗,甚至能阅读浅近的古文。方法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有了方法,学生就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了能力,不仅能把当前的事情做好,还能触类旁通,纵横迁移,自主解决新的问题,实现持续发展。有了这样的教学,才算得上达成了“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不教”的境界。
   “授人以渔”优于“授人以鱼”,但是“教给”这样的方式仍然有灌输之嫌,有可能泯灭学生的自主意识,所以“授之以渔”不如“导之以渔”。教者不是把学习方法直接灌给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巩固和熟练。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是真正的高效教学。
   正因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学得愉快而又有成就感,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在理解古诗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推理,把西湖景色描绘得更加多姿多彩,把一个比喻句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耳目一新。
   (联系地址:四川省眉山市眉师附小 620010)
  
  
   《 丑 小 鸭 》 教 学 及 评 析
   执教 刘 颖 评析 朱明银
   [案例]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学习童话故事《丑小鸭》。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其中的有4个词语,你还会读吗?
   生:又大又丑。
   生:欺负。
   生:悄悄。
   生:美丽。
   师:读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一遍课文,然后想一想,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字阅读,议论。
   师: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生:丑小鸭生下来又大又丑,大家都欺负他,他受了好多苦,可后来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又会表达的孩子。
   师: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只丑小鸭到底长什么样吧!请你在课文中先找到写丑小鸭样子的段落,把重要词句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生勾画,读句子。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一生读。
   师:的确是一只丑小鸭呀,他长着——(生接)灰灰的毛,大大的嘴巴,瘦瘦的身子。
   师:让我们把丑小鸭的样子深深地刻在心里吧!请把这些词句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师:其他小鸭子怎么对待丑小鸭呀?
   生:都欺侮他。
   师:他们为什要欺侮他呢?
   生:因为他跟他们长得不一样。
   师:其他小鸭长什么样?(看图)
   生片刻思考。
   师:你能依照写丑小鸭这句话来介绍其它小鸭子吗?
   生:其它小鸭子的毛黄黄的,嘴巴小小的,身子胖胖的。
   生:其它小鸭子的毛金黄金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乎乎的。
   师:其它小鸭子真可爱呀!还能再换种说法来介绍他们的样子吗?
   生:他们长着黄黄的毛,扁扁的嘴巴,胖胖的身子,真可爱。
   师:你看,同是小鸭子,我们却能用不同的语言来介绍,真好!
   师:正因为丑小鸭又大又丑,与众不同,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许多的不幸。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3—6自然段,看看他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读过之后填好表格。
   (出示表格)
   在什么地方 丑小鸭遇到了什么
  
  
  
   学生读书,无人动笔。
   师:同学们,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可以用笔勾画文中的重点词句,也可以在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现在,请你拿起笔来,在阅读的时候,把那些能说明丑小鸭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的词语勾画出来,为填表作好准备。
   学生动笔勾画,批注,填表。
   师:表填写好了,请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然后作些补充修正。
   学生交流,修正。
   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填写好的表格,说说丑小鸭在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
   生:丑小鸭在自己的家里的时候, 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师:丑小鸭在家里也被欺负,实在可怜。
   生:丑小鸭逃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师:到了树林里还是被欺负,真倒霉。
   生:他又逃到湖边,差点儿被冻僵了。
   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丑小鸭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幸。请同学再仔细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鸭哥哥、鸭姐姐、公鸡、养鸭的小姑娘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
   学生阅读,思考。
   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小伙伴说说吧!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生:鸭哥哥、鸭姐姐咬丑小鸭的屁股、脚,还有头。
   师:好疼啊!
   生:大公鸡用自己尖尖的嘴巴去啄丑小鸭的脚。
   师:真可怜呀!
   生:养鸭的小姑娘不给他东西吃,还对他说:“你走开吧,讨厌鬼。”
   师:假如你就是这只丑小鸭,此时此刻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你们为什么要欺负我啊?
   生:我会觉得好孤单,没有朋友和我玩。
   生:我好伤心,好难过啊!
   师:同学们,这样一种孤单、委屈、伤心、难过的心情,你们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己先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一生读,读得比较平淡。
   师:生活中,你有过受委屈的时候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在路上跟同学讲解数学练习题,回家晚了一点点,爸爸不听我解释,就狠声暴气骂了我一顿。我好委屈啊。
   师:好,现在你就是这只委屈的丑小鸭,请你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的委屈来。(大屏幕:把所有的“丑小鸭”和“他”都换成了“我”)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书要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有时还要把自己置于主人公的地位,这样朗读,自己就会有真切的感受,也会感染别人。现在,我们来比比,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得更感人。
   各组分别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啊!
   师:面对那么多人的欺负,假如你是丑小鸭该怎么办?
   生:跟欺负我的人斗。
   生:我就一个人怎么斗得过那么多人啊,干脆死了算了。
   生:不行,死了就没有希望了,也对不起爸爸妈妈。还是躲开吧。
   师:对,躲开!躲开不一定就是胆小,当没有能力抗争的时候,躲开是一种策略。与轻生自杀比较起来,躲开也是一种勇敢和坚强,因为躲开可以保护自己,躲开能让自己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师:孤单的丑小鸭逃离家园来到树林里,可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了。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想,面对小鸟的讥笑和猎狗的追赶,丑小鸭会是怎样的心情啊。
   学生阅读后汇报。
   生:丑小鸭感到很孤独。
   生:丑小鸭心理好害怕。
   师;由于孤独和害怕,丑小鸭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这时,还可能遇到什么事?
   生:猫头鹰跑出来吓他。
   师:哎哟,好可怕啊!
   生:蛇出来咬他。
   师:受伤了,好痛呀!
   生:青蛙跳起来踩他。
   师:青蛙比丑小鸭小,也竟敢这样放肆!能踩他吗?
   师:这样的日子多可怕呀!同学们,请设想丑小鸭当时的心情,自己朗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
   师:丑小鸭就这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苦难的日子。慢慢地,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如果你是丑小鸭,当你望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从空中轻盈地飞过时,会想些什么?先读第5自然段,然后给大家说说。
   生: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鸟,我好惊奇。
   生:天鹅真美啊!我好羡慕呀!有一天我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美。
   师:丑小鸭看见美丽的天鹅,由惊奇而羡慕,表明他心中有着美好的希望。
   师:日子还在继续,寒冷的冬天到了,猛烈的北风呼呼地吹,无家可归的丑小鸭该怎么办呀?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6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面对寒冷,丑小鸭是怎么做的?
   生:丑小鸭被冻僵了,趴在冰上。
   师:同学们想想,当我们很冷很冷的时候会怎么做?(学生双手抱着身子发抖)双手抱住身子缩成一团,这叫蜷缩。蜷缩成一团,是人体一种防卫性反应,也是人们用来保护自己不被冻坏的一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发,可是,鸭子的身子不能蜷缩,只好趴在冰上。大家议一议,丑小鸭为什么要趴在冰上?
   生:他想保存身体的热量。
   生:他实在太累了,想趴好好休息一会儿。
   生:他想用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不愿被冻死,他想活下去。
   生:他想活下来,等到有一天成为天鹅。
   师:在受尽种种折磨后,丑小鸭仍然想尽办法坚强地活着,还希望成为美丽的天鹅。这个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生:丑小鸭,你用趴着保护自己,你真聪明。
   生:丑小鸭,受尽折磨,你从不放弃生的希望,你好坚强。
   生:丑小鸭,你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坚强地活着,你真是好样的。
   生:丑小鸭,我要向你学习。
   师:同学们,请带着你对丑小鸭赞赏诵读第6自然段吧。
   师:种种不幸的遭遇,不仅造就了丑小鸭的勇敢,磨炼出了丑小鸭坚强的意志,还让他炼就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当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请大家读课文余下的段落,然后描述一下白天鹅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
   生:天鹅的毛雪白雪白的,脖子长长的,嘴巴红红的。
   生:美丽的天鹅正在欣赏自己的倒影呢?
   师:此刻,美丽的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从不放弃希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生:我坚强地活着,终于迎来了好日子。
   生:我现在变漂亮了,我也要回家去欺负他们。
   师:丑小鸭受欺负时,心里很难受,他还能去欺负人吗?
   师:刚刚看见自己的影子时,丑小鸭是怎么想的?
   生:先是有些不相信,后来恍然大悟。
   大屏幕出示这两句话:
   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同学们,我们读书要注意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能放过,要读出标点符号蕴含的意思。“?”蕴涵含着什么? “!”又蕴涵着什么?你对这两句话有什么样的体会呢?请你在读的时候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女生读,男生再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看出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兴奋、激动和幸福。这正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时的心情。不过丑小鸭的幸福可来得不容易啊。此时,你们一定有好多体会和想法,能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好吗?
   生:我们可能会像丑小鸭一样遇到许多的不幸,但我们要像丑小鸭一样坚强,不放弃希望,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生:对那些有缺陷的人,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愉快而有成效学习了《丑小鸭》这篇课文,谢谢大家的合作。
   [评析]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借助文字提供的信息在头脑中再现生活情境,设身处地经历作品描绘的生活情境,这叫体验。体验就是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朋友,甚至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与之共命运,同甘苦,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体验是读者和文本、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品主人公之间的高速公路,借助它读者能顺利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语言的精妙,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益。《丑小鸭》是一篇童话故事,描绘的生活情境,刻画的人物形象与儿童的生活非常接近,特别适合体验性阅读。《丑小鸭》教学正是抓住了课文的这一特点,把阅读过程变成体验的过程,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并通过体验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从而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教学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一种是让学生成为作品的主人公:假如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一种是,让学生成为主人公的同类,与之对话: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一种是回忆自己与主人公相似的经验,你在……时候会……一种是,设想当时…得。
   教者还引导学生把体验和想要实现的阅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发挥了体验的作用。一是和朗读结合。当丑小呀在家里受欺负时,让学生体验当时丑小鸭的心情,然后读课文。学生读的还不到位,又让他们回忆自己受委屈时的情形。两次体验使学生感同身受,朗读自然声情并茂。二是和理解课文主旨结合。当丑小鸭受不了家里人的欺负,让学生设想他会怎么办,对丑小鸭的坚强有了初步的感知。当冻得趴在冰上时,又让学生跟他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三是和感悟语言结合。对课文中的“趴”字,先让学生回忆自己受冻时的反应,然后挖掘其在文中的深刻含义,给理解课文的意义作必要的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同一事物,不同学生的体验总是千差万别的,因此,重视体验使个性化得以成为现实。而个性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对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大有益处。当丑小鸭在家里受欺负时,老师让学生从主人公的角度想该怎么办,学生提出了多种设想。这些设想为随后理解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丑小鸭变成天鹅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跟主人公对话,不仅进一步凸现了主题,而且让学生受到了积极的人文教育。
   总之,本课本的教学把引导学生体验作为主要手段,让其贯穿全过程,并在不同的环节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使其促进内化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看来教学童话这类文学性课文,体验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联系地址:四川省眉山市眉师附小 620010)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annianji_511_14131.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